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
周日,许秋因为前几天太过忙碌,有些疲惫,就多休息了一会儿,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钟才起床。
大约一点五十分的时候,魏兴思给许秋打了个电话,说让许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递《焦耳》文章的事情。
这篇《焦耳》工作,实验表征方面主要是陈婉清负责的,实验思路是许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负责撰写的。
这周许秋爆肝合成实验的过程,也是爆肝文章的过程。
《焦耳》的档次虽然不低,但许秋已经有过一次投稿经验,这次写起来就是轻车熟路,现在文章已经基本上撰写完毕。
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步入商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的问题。
可能只差一个环境友好型溶剂、非卤溶剂概念。
这也是许秋接下来打算做的一个小方向,用类似四氢呋喃等相对低毒性的溶剂,去替代传统的氯仿、氯苯溶剂。
他已经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过对有机光伏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侧链,提高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便于进行溶液加工、制备器件。
总的来说,许秋现在的科研规划,是以冲击高效率为主业,顺带发表一些事关有机光伏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工作,用来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跟进,引领整个领域朝这些方向发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当今的时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够得以进步。
许秋现阶段能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也就这么多了。
他作为一个先行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便问心无愧。
至于别人选择跟他走,还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明大概率是又被送还给审稿人重新审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实也很正常,之前许秋看到的几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从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费的时间都是三个月甚至四个月以上的。
尤其许秋、魏兴思这两个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边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许秋吃完中饭到达材一216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到了。
田晴坐在办公桌的座位上,略带惊奇的看了眼许秋,打了声招呼:“早啊。”
“早……”许秋解释了一句。“田晴学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声,顿时兴趣缺缺,她还以为许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样的“咸鱼党”,没想到并非如此。
许秋没再搭理田晴,也没有急着去找魏兴思处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进入里间实验室中,找到正在做实验的莫文琳,打算给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备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器件。
不过,还没等许秋开口,莫文琳便一脸笑容,主动说道:“周五我做的一批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14.02%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错啊!”许秋赞叹了一句,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4.5%。
不过,在现实中,这还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确实值得纪念。
莫文琳扭头看了看许秋:“你好像不是很惊讶的样子嘛。”
“这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啦,”许秋随口找了个理由,然后说道:“对了,等下需要你帮忙做几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问道:“是关于叠层器件的新想法,还是这周你新合成出来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体,上周我一共开发了有四种,分别是Y1、Y2、Y3和Y4。”许秋回应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这些材料本来应该是叫Y3-Y6的,不过许秋后面想了想,感觉直接从Y3开始不太好,别人会问你的Y1和Y2呢,便决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说,现在的Y1-Y4分别对应于原先的Y3-Y6。
其中,现最佳体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高达14.8%。
原Y1、Y2虽然贡献很大,但是在未来的功劳簿上就不会有它们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许秋暂时也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是“改进”失败的产物,现在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实,也是因为团队缺人手,如果有机光伏团队的人手足够多,像原先的Y1、Y2、Y7-Y11,这些边角料也可以转交给其他人,足够让一两个人吃的饱饱的了,发一两篇AM出来,外加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帮你试一试,你打算用什么给体材料。”莫文琳点头应下,又补充道:“刚好我今天准备做一批三元体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蒸镀。”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给体J4吧……”说完,许秋突然顿了一下,脑海中灵光乍现,嘀咕着:“三元体系……你之前有试过把三元体系用到叠层器件当中过吗?”
“没有用过。”莫文琳摇了摇头,反应了过来,说道:“你是说……打算尝试把三元体系用在叠层中?”
“没错,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许秋一边在脑海中现场推演,一边表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三元体系,包含一个给体材料,一个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再加上一个非富勒烯受体,比如IT-4F,IDIC-4F,将其用在底电池当中。”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那我下周试试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许秋返回办公桌,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但为了电流匹配,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比如本来有12%的效率,现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体系,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
想到这里,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现在看来,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灵活性”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许秋打开电脑,检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
“来了啊。”魏兴思也没问许秋今天“迟到”的原因,而是直入主题:“《焦耳》文章写好了伐。”
“写好了。”许秋递过U盘,解释了一句:“这周我合成了四种Y系列受体材料,每种产量一克左右,现在正在让莫文琳帮忙做器件。”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眉毛一挑,听懂了许秋的暗示。
他就是搞有机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也在组会上看到过许秋设计的合成路线,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种材料的难度,首先必须要高强度的进行合成实验,其次中途还不能有任何实验失败,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
正常来讲,把这四种材料合成出来就是两周的工作量,而在这种高强度的实验下,许秋居然还把《焦耳》文章写了出来,让他不得不佩服。
魏兴思不由的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当时出国留学深造,差不多也是许秋现在这个状态,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恨不得把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用,一天有48个小时。
当然,两人的具体环境不同,那个时候的魏兴思,之所以那么努力,有课题组导师PUSH方面的因素,有自身对科研感兴趣方面的因素,也有一个人独处异国他乡的原因,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人在国外进入课题组,除了做实验,也没其他什么娱乐项目了。
国内科研圈里,戴“青千”帽子回国的,比较少是躺着回来的,大多数都是曾经的肝帝,多多少少手里有点东西的。
因为他们出了国,在国外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想要出头,想要留在国外长期工作,必须要有真本事的,也必须要比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更加优秀才行。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在哪里,想要突破突破阶层的限制,都是卷上去的。
归根结底,资源是有限的,我拿到了你就没了,那资源最后给谁来拿呢,只能靠竞争PK一下。
不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底层人的努力都是性价比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可能反而不卷了。
假定有A、B、C三个人,一共分4单位的资源,最努力的那个拿2资源,其他的两个人拿1资源。
最开始A的努力程度是2,记为2劳动,B、C是1劳动,A拿2资源,B、C拿1资源,大家都是付出1劳动,收获1资源,劳动的回报比都是100%。
现在某一天,突然卷起来了,B也想拿2资源,那怎么办呢?
他发奋图强,执行3劳动策略,A、C不变,仍然是2劳动和1劳动,结果A、B、C付出的劳动分别是2、3、1,收获的资源是1、2、1,劳动的回报比是50%、66.6%、100%,劳动过量溢出。
A一看,我不服,B你3是吧,那我4。
于是,劳动进一步溢出,回报比降低为50%、33.3%、100%。
再之后,B直接5劳动,然后猝死了。
最后,只剩下了A,他胜利了。
至于C呢,C被优化(淘汰)了。
在这个模型下,资源总量是不变的,代表着蛋糕大小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技术突破,能把蛋糕做大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而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蛋糕大小是固定的,当劳动量溢出,人们卷来卷去,最终就是众人拼个头破血流,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是赢家,或者就像养蛊一样,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人都被卷死了。
这便是为什么像欧洲、漂亮国底层的一大批人,他们选择了放弃向上突破阶层,安于当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看明白了,内卷是没有出路的,不如当一个咸鱼。
当然,他们这样做,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他们的国家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可以利用金融手段或者科技垄断,来收割全球欠发达国家的韭菜,以此提高自身公民的社会福利。
国内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很多人认识到了内卷的问题,也不得不去卷,燃烧青春去996,以求博取一个不错的未来。
而且,在当下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还是存在一些行业有做大蛋糕的机会,值得去拼一把。
但如果国内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比如在不远的将来,种花家也通过某种手段成为了发达国家。
套用西方国家的大致模型,人口降低到几亿人,大多数的蛋糕已经被少数群体把持,突破阶层的道路几乎被堵死,996被消灭,努力的中产每天955的工作,大多数人只能赚5000-6000块(基于2016年的购买力)。
而每天躺着不干活的人,每月就能领4000块低保(基于2016年的购买力),多生孩子还有补贴,也不用担心住房、医疗的问题,唯一的代价就是不能出国、高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会有很多人选择安逸吧。
《焦耳》文章,许秋和魏兴思一起修改了小半天,终于在晚上把文章改好,投出。
投完文章,魏兴思活动了一下身体,说道:“我等下打算去做个大保健,许秋你要一起来嘛?”
“我就不去了。”听到魏老师叫他一起,许秋果断拒绝,既然都喊他一起了,那多半是正规的。
正规的大保健谁去呀?当然,作为社会好青年,不正规的大保健,咱也不能去。
“行,没事你也可以提前回去休息。”魏兴思点点头,锁好218的门,然后从材一后门离开了。
许秋返回216,他看到莫文琳在蒸镀手套箱中,旁边围了好多人,两个本科生,还有韩嘉莹都在。
学妹最先注意到许秋的到来,朝他招了招手说道:“师兄,Y系列受体的器件性能取得突破啦!”
“是啊,又一个14%!”莫文琳接话,她激动的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J4:Y3体系的最高效率14.53%!这可是二元单结啊,效率也突破14%了。”
“14.5%?!这么高,真的假的。”许秋配合演出了一波,主要是他看众人的模样,感觉这次突破有些太过快了一些,可能把原来的Y1、Y2先拿出来过渡会更加平稳一些。
不过现在材料都已经合成出来了,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别问,问就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什么,你怀疑我开挂了,你有证据吗?
莫文琳并不知道许秋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她直接调取了测试数据,展示给许秋看:“是真的,我反复测试了十几个数据点,其中有70%的效率数据都落在14%以上。”
“行,等下你把数据整理一下,绘制J-V曲线,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
许秋说完,看了看旁边睁大双眼围观的殷后浪和徐心洁,并朝他们点点头。
两个新来的本科生经历的还是太少,像实验室里的老人,比如吴菲菲、陈婉清她们对于这种情况都已经非常淡定了。
她们的内心戏差不多是这样的:
“什么,你取得突破了,是你自己的工作?”
“不,是许秋让我做的。”
“噢,那没事了。”
返回办公桌,许秋盘算了一下,目前手上的两个重点工作都步入了正轨。
现实中基于Y系列受体的体系效率最高14.5%,叠层器件是14.0%,距离15%的那一层膜,就差一点点就要戳破了。
可惜自己,不,是莫文琳,稍微有些短小啊。
慢慢来吧。
周一,组会,魏兴思首先向众人通知:
“由我们牵头举办的‘有机光伏研讨会’将于下周一和周二开始举办,也就是12月13号和14号。”
“其他学校的老师,包括从瑞典飞过来的冯盛东,他们会在周日或是周一陆陆续的过来,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这方面主要由吴菲菲你来负责,包括酒店预定,还有等下我把其他老师报告的摘要发给你,你来设计海报,提前贴出去。”
“好的。”吴菲菲点头应和。
“嗯。”魏兴思环视一圈:“我们开始组会吧。”
吴菲菲、孙沃首先汇报。
现在钙钛矿团队主要有两个工作,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以及叠层器件。
其中,半透明二维钙钛矿器件的加工工艺经过进一步的改良,器件效率已经优化至7.5%,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另外的叠层二维钙钛矿器件,进展不是很顺利。
因为二维钙钛矿和有机光伏的有效层材料,以及对应的传输层材料,在制备时使用的溶剂、加工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反过来的。
比如钙钛矿的有效层材料使用的是具有较高极性的溶剂DMF、DMSO等,传输层用的是氯苯等极性相对较低的溶剂;而有机光伏材料有效层使用的是氯苯、氯仿等极性较低的溶剂,传输层采用的是甲醇、甲酸等极性较高的溶剂。
这就导致吴菲菲她们无法完全参考有机光伏叠层器件制备的经验,需要自行摸索钙钛矿叠层器件的加工工艺。
虽然关于钙钛矿叠层器件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不少同行的文献可以参考,但想把其他人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手段,还是需要时间的。
段云之前投出去的最后一篇热电工作,没有被ACSAMI期刊拒稿,收到了一个小改意见,上周文章已经成功接受,拿到1000块的奖金。
现在段云毕业论文已经写好,手上的工作全部交接、处理完毕。
虽然还在纠结之后去哪里发展,但基本不用愁找不到工作了。
因此他整天都是悠哉悠哉的,也算是享受着最后的校园时光。
据段云透露,和他同级的博士生,除了有大概七八个延毕的倒霉蛋外,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拿到了offer,再不济也有很多面试或是内推的机会。
虽然是四大天坑的材料专业,但魔都综合大学的博士毕业出去还是比较吃香的。
像是华威这样的大厂,近两年来,材料系每年都有大概5%-10%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过去,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了。
还有一些大资本投资的公司,资金雄厚,公司开在深城,然后跑到魔都“进货”,就是到魔都综合大学、魔都交通大学、同基大学等国内顶尖985/211高校,大批量的招人,一招就是几十、上百人的那种,统一培训,薪资待遇也很高。
粤省虽然有两个一线城市,但在高校的质量上,还是比京都和魔都差一些。
田晴继续进行“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结合瑞典冯盛东那边的测试结果,开始撰写文章。
不过,这个工作因为既没有新材料、高器件性能进行支撑,也没有太过于颠覆性的发现,所以只能发表一篇小文章,拟投ACSAMI。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的消息。
现在,蓝河主公司那边的“第一代薄膜打印仪器”已经测试完毕,并办理好了各种手续,正式开始发售。
目前这台机器的功能还比较单一,只能够进行最基础的刮涂操作,距离蓝河设想的“用一台仪器实现多种形式的薄膜打印”还差的很远。
因此仪器的定价没有定太高,暂时是5千软妹币。
当然,仪器这种东西,如果刨除研发成本,只算物料成本的话,毛利润是非常高的。
比如这台“第一代薄膜打印机器”,核心部件就是一个加热台,一个控制芯片,一个特种陶瓷刮刀,一套不锈钢骨架和一个塑料外壳,加起来物料成本也就几百块。
研发成本才是大头,像这台仪器一共开发了小半年,员工工资、场地租赁费用、研发过程中的材料损耗等等,林林总总算下来就是六位数以上的开销。
而且,科研仪器基本上只能卖给特定领域的高校课题组或是研究所,受众比较窄,薄利多销是很难行得通的。
因此,仪器厂商基本都是漫天要价,能卖一台是一台。
类似的,国外垄断的各种高端仪器,不论是光刻机也好,电镜也好,核磁共振仪也好,价格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这个才是“真·漫天要价”,本身的造价或许不到售卖价格的10%,售后也是非常的昂贵。
药物也是一样,存在着很大的溢价。
这便是因核威慑存在而形成的以和平为主旋律的世界格局中的游戏规则。
西方发达国家变得“温柔”了,不再用热武器征服全球,而是通过科技优势来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蓝河他们为了卖仪器,公司内部的员工们都开始兼职销售,到各个实验室进行实地推广,目前主要从魔都的各大高校、研究所开始,比较方便。
对于这种小型创业公司来说,初期确实非常的艰苦,每个人都要充当起多面手。
只有当团队慢慢壮大了,才能把职责划分的比较细致,比如开设售前、售后、研发等等部门。
魏兴思直接联系蓝河购买了一台“第一代薄膜打印机器”,5千块的仪器,并不算贵。
而且蓝河还给打了68折,加上税只有不到4千块。
不过,这个挂梯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挥发出溶剂,要么进通风橱,要么进手套箱,邯丹这边实在是没地方放,只能暂时放到江弯校区吃灰,等实验室整体搬迁过去才能使用。
另外,蓝河光电材料公司那边,再次拓展了一个新客户,几个老客户也偶尔会进行回购。
现在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每周都能够零星的增加一两个客户,情况正在慢慢的变好,材料的品类也开始逐渐丰富了起来。
终于轮到了许秋,他有两个重磅的消息要汇报。
第一页PPT,许秋直接放上了J-V曲线的结果和器件结构图:“叠层器件,效率14.02%!”
“嚯,这个厉害,14%,突破世界记录了啊。”魏兴思激动的站了起来,看着投影幕布上的影像,不住的点头。
“之前YangYang他们组做叠层器件很厉害,我还到他们课题组参观过,他们那边仪器设备非常的好。”魏兴思笑着看向许秋,说道:“说实话,做叠层器件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我之前对组里做叠层器件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现在没想到居然突破了,非常好。”
许秋点点头进行回应,做叠层器件确实麻烦,加工工艺非常复杂,他现在也在摸索的过程中,不过自己有科研辅助系统,对这种加工工艺上的摸索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
就比如现在这个14%的结果,模拟实验室至少帮他节省了一个月的实验时间。
许秋继续汇报关于叠层器件的展望:“接下来,我打算将1D/2A型三元体系应用在叠层器件的底电池中,通过调控三元体系中非富勒烯受体和富勒烯受体PCBM的比例,精确调控底电池和的顶电池电流密度,从而得到电流密度更加适配的叠层器件,实现效率的进一步突破……”
在听到“三元体系”四个字的时候,魏兴思微微有些错愕。
不过当他仔细完许秋的汇报,坐回椅子上考虑片刻,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满意的说道:“妙啊,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值得试一试。”
许秋“嗯”了一声,把PPT翻了一页,再次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基于Y系列受体,J4:Y3的体系,效率达到了14.5%!”
“多少?14.5%?!”魏兴思刚刚坐下,又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仔细盯着投影屏幕看了好一会儿,甚至还微微有些紧张的问道:“这数据没有水分吧?”
“没有水分,都是真实的数据,”许秋认真回应道:“基于这个体系的效率数值波动也不大,有70%的数据点,效率达到了14%以上。”
“呼——”魏兴思长呼一口气,偏着脑袋,伸手不断摸着自己不存在的胡子,口中念念有词:“短路电流密度25.31毫安每平方厘米,开路电压0.82伏特,填充因子0.70,光电转换效率14.53%……”
过了大约半分钟,魏兴思摸胡须的动作一滞,朝许秋说道:“就先这样,组会后许秋你来我办公室,一起讨论一下。”
随后,他环视了一圈,用严厉的语气的说道:“这个结果你们一定要保密,不能透露给课题组以外的其他人,知道吗?”
说完,魏兴思依次看了看莫文琳以及四个新进组的本科生,得到她们的点头回应后,这才示意组会继续。
看到魏兴思的这个状态,许秋内心不由的嘀咕,幸好魏老师心脏没有问题,不然被这结果惊出病来,可就不好了,他可不想成为“法外狂徒张三”。
看来以后还是不要连续给魏老师惊喜,需要有所缓冲。
基于Y系列受体器件的光电性能数据确实非常的强大,尤其是短路电流密度方面。
传统基于PCBM体系的器件,短路电流密度能达到20毫安每平方厘米都属于非常难得的结果,一般都在18、19,超过20毫安每平方厘米就算是“爆表”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开路电压通常也做不高,可能只有0.6、0.7伏特。
而现在不仅短路电流密度有25毫安每平方厘米以上,开路电压也能达到0.8伏特,最终的器件效率自然就非常的高。
许秋推测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原因,便是ITIC系列,乃至后来的Y系列非富勒烯材料,不需要很高的“驱动力”就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拆分、输运。
PCBM系列,驱动力一般在0.3电子伏特以上,对应在器件上就代表着0.3伏特以上的开路电压损失。
而现在非富勒烯体系,只需要小于0.1电子伏特的的能级差,即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拆分。
换言之,在其他条件都是等同的条件下,这些非富勒烯体系的开路电压会天生比传统富勒烯体系高0.2伏特左右。
别看只有0.2伏特,感觉很少,如果基数是0.6伏特,加大到0.8伏特的话,相当于足足提升了三分之一
体现在器件效率上,可能就是原来的10%,变更为现在的13.3%,这个提升幅度还是非常夸张的。
韩嘉莹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完毕,并于上周四投掉,接下来,她开始撰写H5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同时进行PTQ1材料的相关性能表征。
现在学妹的撰写文章能力也进步了不少,已经不怎么需要许秋大段大段的帮忙改写了,她这属于英语的底子比较好。
语言学习,初期打下的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后天想要改善、提升的难度比较大。
比如陈婉清学姐,前前后后写了这么多文章,现在拿出来的文章,许秋看了还是觉得有些辣眼睛。
说起来,国内有不少人建议降低英语在中学课程中的占比,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分数,取消英语考试等等。
有的人认为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什么用,但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有的人认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天赋,天赋不好就学不好。
还有人声称:“要不是因为我高考英语只考了50分,我就去清北大学了,现在只能上一所普通的211。”
但现实是,对于学霸们来说,最终能拉开高考分数差距的科目,其实是语文。
看看700分左右学霸的分数结构,数学几乎是满分150,最多错一道选择145,英语一般140+,语文120-140,理综280+。
其中,语文的分差是最大的,也是最难提分的。
另一方面,英语可能是唯一一门大学毕业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发挥大作用的课程了。
选择深造读研的就不说了,英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专业课。
选择就业的话,精通英语也能让自己多一种打破内卷的方法,那就是走出去,赚外汇。
而且,很多工作机会,都是要求熟练英语的,但几乎没有听说过精通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的要求。
当然,其他科目对人的影响是隐形的,比如数理化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提高口才等等,但这些能力很难作为一个门槛存在。
而英语对某些行业,比如高端服务业、外企之类的,是实实在在的一道门槛。
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就算把一个985本科生拿出来和九个普本大学生PK,排除学校出身的考量,那个985学生不见得就能脱颖而出。
但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985”可能就在这十个人里面胜出了。
精通英语,也是类似的情况。
邬胜男上周一方面辅导两位本科生,开展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另一方面忙着杰青基金申请书的撰写,申请书大体上分为三个递进的部分——近红外受体材料的开发、半透明器件、叠层器件,现在这三个部分都有前期工作作为支撑。
撰写基金申请书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主笔写一个本子,要比撰写一篇SCI大文章都要费心费力,毕竟本子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申请到经费的,因此在各方各面都要做到极致。
好在许秋只是负责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倒是相对比较轻松。
莫文琳这周的叠层器件实现了13.5%+12.3%=14.0%,算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不过该说的话都被许秋给说了,她就只是报道了一下自己的三元体系进展,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效率12%+。
最后,轮到四个本科生汇报。
他们虽然都是萌新,但积极性都很高,学习劲头十足,现在进组接近两个半月,基本上可以算做半个劳力来用了。
这也主要是因为他们每周到课题组的时间只有两三天,如果是干满五六天的话,每个人都可以约等于一个孙沃。
毕竟,科研这东西门槛说高也高,说低也低。
单独实验操作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把流水线上技术工人拉过来培训一个月、两个月,基本上该学的都能够学的会。
最主要还是看背后的科研思维与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发文章的时候,给出想法的人、撰写文章的通常被认为贡献更加大,会挂一作,而实际干活、做实验的人贡献相对较小,会挂二作的原因。
组会结束后,许秋跟随魏老师前往材一218。
魏兴思向许秋递过一瓶巴黎水,然后拉开办公桌旁边的转椅,笑眯眯的说道:“来,这边坐,详细说说两个效率破14%的体系。”
许秋也没客气,拧开巴黎水的瓶盖,喝了一口,润了下嗓子。
这不就是汽水嘛,淡淡的青柠味道……
好像也没毛病,人家卖的确实是汽水。
许秋详细的解释了一遍叠层器件和Y系列材料优化的过程,以及之后的规划:
“……之后,我的实验计划……”
“Y系列受体,主要是对中央DAD单元进行改性,保持D单元不变,对A单元进行修改,计划采用BT,NTT等结构单元取代NT……”
“叠层器件,除了采用三元体系的有效层作为底电池,调控三元体系共混比例,以及顶电池、底电池的厚度外,我打算同时进行传输层材料的改进……”
“具体的方案,我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传输层材料,M-PEDOT,可以取代之前使用的普通PEDOT……”
这些工作,许秋不打算完全指望莫文琳,让她做做前期的实验还好,之后的实验主要还是得靠自己。
毕竟,莫文琳也只是一个刚刚入门没多久的新人,很多时候只会被动的执行指令,而无法自主的进行改进。
许秋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寒假前,两个体系中至少要有一个体系要取得突破,效率达到15%以上。
虽然现在模拟实验系统中,Y系列的性能达到了14.8%,比叠层的14.5%更高一线,但许秋反而更看好叠层体系,因为Y系列材料,想要改分子结构的话,工作量比较大。
而叠层体系只需要调工艺,相对来说更容易发挥出系统的优势。
魏兴思不住的点头,听到最后,眼眸精光一闪:“这么说,两个体系效率都有希望上15%?”
“嗯,非常有希望。”许秋自信满满的说道:“我打算试着冲击一下S。”
“难怪你之前问我发S拿多少奖金的事情,原来早就成竹在胸了啊。”魏兴思笑了笑,提议道:“要不把两条路径结合在一起,Y系列做叠层?这样会不会更加稳妥一些,出成果会更加快一些。”
许秋考虑片刻,回应道:“我打算叠层先只用ITIC系列。一方面算是给ITIC这个系列一个完美的收官,另外一方面,叠层器件主要考虑的是底电池和顶电池两个体系的互补,并不是二元体系性能好就一定适合做叠层。”
“唔……好啊,是我心急了,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就好。”魏兴思话锋一转:“对了,下周一的‘有机光伏研讨会’,我打算让你代表我们课题组在大会上进行汇报演讲,你可以吗?”
许秋愣了一下,他之前完全没有想过魏老师会让他讲。
这次报告的规格还是比较高的,不亚于上次龚远江组织的会议,而且自己这边还是东道主举办方,万一玩砸了,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刚好也可以当做是前往漂亮国参加MRS会议前的一场预演。
想到这里,许秋回应道:“我可以。”
“行。”魏兴思点点头:“那你准备一下PPT,时长大约是半小时左右,然后和吴菲菲确认一下具体的场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