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功小说网>现代都市>我有科研辅助系统>389 我要悄悄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9 我要悄悄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求订阅)



       许秋基于PCE10:IEICO-4F和PIC-4F两个基准近红外体系,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金(1纳米)/银(10-20纳米)薄层金属电极。

       最终器件结果还不错,这种双层薄层电极的结构,器件效率普遍比原来单层薄层电极的结构高大约0.5%-1%。

       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是1纳米金,15纳米银的双层电极结构。

       此时,PCE10:IEICO-4F体系的器件效率,最高可达10.25%,可见光平均透过率(AVT)可达32%,另外一个体系的两项数值也分别达到了9.73%和34%。

       AVT只有30%,看似很低,其实在基于薄层金属电极的半透明器件中已经非常不错了。

       就拿总厚度16纳米的金属薄层电极来说,它本身就可以吸收近40%-50%的可见光。

       这也意味着,哪怕有效层是空的,AVT最多也只有50%-60%。

       换算下来,30%的AVT,有效层本身的AVT可能会达到60%以上。

       对于这两个体系,许秋打算把它们合并起来发一篇文章,这样既有工作量,又有亮点

       亮点包括“同时实现了效率超过10%,AVT破30%的成就”、“开发出双层结构的薄层电极”、“首个非富勒烯体系的半透明器件”。

       当然,这个工作想打破壁垒往上投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一来没有新材料被开发出来,二来效率也不是破新高的那种,只是打破了一个细分领域的记录。

       不过,水一篇AM还是很有机会的。

       许秋盘算了一下自己手里的文章,五篇一区,一篇年底出了分区就会成为一区的文章,还有两篇在投的一区,再算上眼下这个体系,加起来一共九篇一区。

       还差一篇就能凑齐十篇一区,完成系统进阶任务了。

       许秋思索片刻,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思路。

       那就是和蓝河那边合作,用刮涂的方法制备柔性、半透明、多彩、全溶液加工的有机光伏器件。

       这样制备出来的器件,几乎集齐了有机光伏所有的“优点”,就差大尺寸、卷对卷制备了,噱头可谓十足。

       这样操作下来,只要效率不拉胯,能达到7%、8%左右,一篇AM基本上妥妥的。

       第一步,选定受体材料。

       既然两种近红外受体IEI-4F都用过了,那么就用学姐另外一个IEICO-4Cl材料。

       这个材料性能与IEICO-4F相当,同样是一种优秀的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最高器件效率也是接近12%的。

       第二步,选定给体材料。

       想要实现多彩的器件,受体已经被固定了,那么就只能从给体的角度做文章。

       许秋打算选择三种不同禁带宽度的给体材料,最终选定了H43、J2和PCE10,禁带宽度分别在2.0、1.8、1.6左右。

       说实话,体系是选出来了,但光看材料名称,许秋也无法知道旋涂出来的薄膜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于是,他便配了个溶液,亲手旋涂,尝试了一下。

       结果表明,以IEICO-4Cl为受体,H43、J2、PCE10为给体的体系,薄膜颜色分别对应于紫色,蓝色以及蓝绿色。

       知道结果反推过程就比较容易。

       许秋查了下数据,紫光、蓝靛光、绿光对应的光波长范围分别在350-455纳米,455-492纳米和492-577纳米。

       而H43、J2、PCE10的主要光吸收范围,分别是450-650纳米,500-700纳米,550-750纳米,IEICO-4Cl则覆盖了650-1000纳米的光。

       最终剩余未吸收的光的波长范围分别是300-450纳米、300-500纳米、300-550纳米,刚好对应紫色,蓝色以及蓝绿色。

       由于这些薄膜是半透明的,薄膜透过什么光,就显示什么颜色。

       那么三种薄膜分别对应紫色,蓝色以及蓝绿色也就可以解释了。

       具体的摸索工作,许秋交由了模拟实验室III进行,不过他暂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之前复制的刮涂机器还是个玩具性质的概念机。

       他打算抽时间去蓝河那边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最新的进展,然后把新机器复制进来。

       确立了两个工作的方向后,许秋其实很想再找一个半透明器件的研究工作,作为储备的一篇AM文章。

       这也算是未雨绸缪。

       虽然到目前为止许秋没有被拒稿的经历,但说不准那天运气不好,走夜路就撞到了小可爱,遭遇要各种故意针对的审稿人,这也很难说。

       现在算起来是有十篇一区,最后发现少了一篇不就尴尬了。

       不过,他内心想了很多思路,都没有太过满意的想法,因为半透明器件这边能挖掘的点也不多,之前的两个思路都快把亮点给挖掘干净了。

       而没亮点的话,AM文章也不是那么好水的,除非自己合成新材料,或者借用邬胜男的几种新结构,但这样的话,工作的周期就会很长。

       至于随意弄一些亮点出来搞几篇小文章,许秋现在暂时不考虑。

       他已经把自己发文章的下限提高到了AM、JAge、JACS文章了。

       不得不说,学术圈是越来越卷,从上卷到下。

       说回许秋,他现在做半透明器件是有很大先行优势的。

       不过,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如果他不能一直持续领跑,就可能被其他人弯道超车。

       就比如,现在就已经有不少同行开始搞ITIC的研究了,迟早也会把目标放到其他衍生体系中。

       当然,转行也是需要时间的,除了龚远江和魏兴思互通有无外,其他人的转行速度不会太快。

       一方面,其他研究者从传统富勒烯体系转到非富勒烯体系的时候,为了求稳,不可能一下子迈很大的步子。

       大概率会先挑选一些基准体系,比如许秋的ITIC、徐正宏的IDTBR,而不会一上来就搞IT-4F之类的衍生物。

       另一方面,很多课题组不会自己合成材料,而是从光电材料公司购买,比如现在深城那家光电公司,他们就已经开始售卖ITIC、IDTBR材料,但其他类型的ITIC衍生物,市面上暂时还没有公司出售。

       这是因为光电材料公司也知道“研究者们在转行时,会先从基准体系开始做”,所以合成出来的基准材料,肯定有市场。

       而且,像ITIC这样的基准材料,大概率会火很长一段时间,就类似于P3HT、C-60这些初代的有机光伏给体、受体,都用了十多年了,现在依然在用,哪怕后面开发出了更好的P,他们还是会被一些课题组作为标样使用。

       因此,合成出来几克,几十克ITIC,囤在那里,一时半会儿也不愁卖不出去。

       但其他衍生物材料就很难说了,比如许秋他们一共弄出来十多种体系,这些体系不可能全部都能火,万一某种材料火不起来,结果光电公司合成出来好几十克,最后没人买,就全砸手里了。

       这也是科研圈,像ITIC衍生物之类的材料不申请专利的一个原因,因为材料的迭代太快了。

       假如要申请某个分子的专利,首先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不能发文章,一旦把这个结构公示出去,就会被认为放弃专利;

       其次,专利的申请时间少说几个月,长的话一年都有可能,等一年过去,专利可能还没有申请出来,别人就已经把这种结构给报道了出来,这也视作结构被公示,专利申请同样直接作废。

       就算这种分子结构没被其他人发现,可能是因为别人找到了更好的材料,更好的体系,那拿着这个专利也就毫无意义。

       退一步说,就算这种专利申请到了也没啥意义。

       别人大不了不用你开发的这种材料,去开发新的材料,你总不能把所有相关材料的专利都申请一遍吧。

       而且这样做,不仅没有什么利益可图,还不利于该领域的发展,更会引起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反感。

       仔细算下来,就是负收益的事情。

       因此,很少有人申请这种类型的专利,都是偏向应用的领域才会去申请专利,或者是一些复杂药物的分子结构申请专利。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新书推荐: 我要做门阀极拳转生不可名状舰娘的镇守府仙路霜华冷舰娘之蔚蓝舰姬某剑仙的远征盛世安稳MC的异域领主生涯无限仙武世界大清贵人我不是大仙尊啊我是哥斯拉之无限乱入木叶:辉夜家的记事本柯南之敬酒不吃吃罚酒我是卡卡卡卡卡青山美人安阳传说西凉董魔王重生麻辣小娇妻猎美之王新生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