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出人意料的结果(求订阅)
魏兴思离开后,许秋手里拿着文献,重新返回实验室,打算一边看文献,一边指导莫文琳。
“许秋,”莫文琳转头说道:“你乐扣盒里的ITIC用完了,我就拿陈婉清学姐盒子里的用了,但是加完材料后感觉有些不对,不太像是ITIC。”
“哦?让我看看。”许秋向莫文琳身旁凑了过去。
莫文琳拧开标有“ITIC”的小棕瓶,用不锈钢刮刀舀出来一勺黑色粉末。
许秋仔细看了看,做出判断:“有点……像PCBM啊。”
他就是ITIC的开发者,自然了解ITIC的性质,那应该是一种褐色的粉末,而不是眼前这种接近纯黑色的,这种纯黑色的粉末更像是PCBM,毕竟那玩意的主要成分是C-60,就是碳嘛。
想到这里,许秋心中有所猜测:“你看看学姐的乐扣盒里,有没标有PCBM的瓶子,打开看看。”
莫文琳翻找了一会儿,提起一个小瓶子,说道:“有的,这个标有P,要舀点出来吗?”
许秋“嗯”了一声,莫文琳还是蛮有灵性的嘛,看来是听懂自己的意思了。
很快,莫文琳又用不锈钢刮刀舀了一勺出来,这回是褐色的粉末,非常像是ITIC。
“大概率是学姐盖错盖子了,我找她问问看。”许秋隔空喊了一句:“陈婉清学姐,过来一下。”
现在他也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实验室里纯黑色的粉末除了P还有P,向他们钙钛矿用到的C-60富勒烯也是纯黑色的,而褐色的粉末就比较多了,除了ITIC,很多ADA受体包括ITIC的衍生物都是褐色的。
陈婉清很快走了过来,许秋向她解释了一番缘由。
学姐看了看两个小棕瓶,吐了吐舌头,弱弱的说道:“这两个成分确实分别是ITI没错,应该是我之前配溶液的时候把盖子给盖反了,没有影响到你们做实验吧……”
“问题不大,重配一个就是了,等下……”许秋突然灵机一动,问道:“莫文琳,你刚刚加了多少PCBM进去?”
莫文琳虽然不知道许秋要做什么,但还是如实答复道:“6毫克,我是按照ITIC的量加的,和给体材料H22是1:1的质量比,打算配制1毫升的氯苯溶液来着。”
许秋打了一个响指,说道:“这样,再加6毫克ITIC进去,反正溶液都配好了,索性废物利用,做个三元体系出来吧。”
莫文琳思考了一秒钟左右,点头应和:“好哒。”
“学姐,你的三元共混体系,后继有人啦,开心嘛。”许秋转头揶揄道。
“哦,”陈婉清白了许秋一眼,说道:“我先回去了,记得把盖子盖回来。”
之后莫文琳溶液配制过程都很顺利,没再出现幺蛾子。
第二天,周四。
许秋带着莫文琳从头制备一批器件,包括几个PCE10:ITIC等几个体系的重复性实验,以及昨天不小心配制出来的H22:ITIC;PCBM三元体系。
许秋感觉他教学起来非常轻松,莫文琳还是比较省心的,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对于相对比较困难的喷涂法,她首次操作成功率也能有有90%左右。
或许是莫文琳前面三天跟着陈婉清观摩学习的缘故,也可能是她本身的天赋就不错,毕竟硕士期间能把有机合成这种大项技能,提升到五阶10%的熟练度还是非常厉害的。
晚上,拿到了最终的测试结果,不过有些出人意料。
H22:ITIC;PCBM三元体系的器件效率直接达到了10.43%,超过了H22:ITIC以及H22:PCBM两个二元体系,后两者的数值分别为10.12%和6.77%。
虽然提升的幅度不大,但那也是提升。
有机光伏这个圈子一直不是很待见三元体系,不少大课题组都是致力于二元体系的开发,主要原因是很多被报道出来的三元体系不是真的比二元体系高。
最开始三元的概念被提出的时候,都是一些比较实在的人,报道的工作大概是这样的:
他们做了P,PTB7:PCBM两个二元体系,效率分别为10%、8%,然后继续做PCE10:PTB7:PCBM三元体系,比例从0.7:0.3:1、0.5:0.5:1、0.3:0.7:1不断变化,然后效率数值按照9.4%、9%、8.6%变化,最后表示,三元体系,效率会随着两种给体材料的含量变化而近乎线性变化。
后来,人们一看,你这做三元体系,都没有二元的高,那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做三元呢?
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玩骚操作了,同样以P标样举例,这个体系的效率普遍可以做到10%左右,然后有些课题组声称他们的P标样体系的效率为8%,再往里面加了一种第三组分X,使得器件效率达到了,比方说8.66%,最后再以此为依据做一大堆表征,分析一通。
乍一看三元的比二元的性能好,但实际上,只是他们的二元体系没有优化到位罢了。
这在学术圈里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毕竟学生要毕业嘛,这样偶尔水上一两篇文章,一般也没人说什么,当然也发表不了什么好文章就是了。
就像学姐最初期的工作,其实就和这种操作有些沾边,因为那是她的第一篇文章,等后面文章够了,她就不搞三元体系了。
之前还专门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讽刺了这个现象。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莫文琳手中的这个三元体系,是实打实的效率提升,因为H22:ITIC是经过系统、现实反复摸索过的体系,效率最高值基本确定,就是10.12%左右。
许秋进一步分析下去,这或许是非富勒烯受体发扬光大后带来的机遇。
传统只有PCBM一种性能良好的受体,PDI为代表的非富勒烯受体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高只有8%以内。
因此一般的三元体系都是2D/1A型,也就是两个给体一个受体,给体材料都是聚合物,性质通常接近,会形成类似于给体合金的结构,导致出现器件性能随两种给体材料比例的变化而线性变化。
现在完全可以开发1D/2A型的三元体系,选择不同种类的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或是富勒烯受体材料,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性能差异会比较大,放在三元体系中反而可能会形成优势互补。
本来,许秋还愁着怎么给莫文琳分配工作呢,现在她阴差阳错的自己找到了机缘。
“莫文琳,你有新的活儿可以做了。”许秋笑着说道。
“是关于这个三元共混体系吗?要继续深入下去吗?”莫文琳好奇问道,她现在刚入门,还不太清楚这个结果背后的意义。
“没错,抓紧把表征数据补齐,发一篇AM不是梦。”许秋点点头。
“真的?”莫文琳激动的脱口而出:“能发AM?”
“那这个工作,我可以拿到一作吧。”莫文琳期待的小声问道。
“唔……”许秋内心琢磨了一番,这种属于支线上的成果,让出去应该也无妨,不过毕竟涉及了其他课题组,这种事情还是要交由魏老师来定夺,便说道:“我去找魏老师汇报一下这个结果,帮你争取一下……”
迎着莫文琳灼灼的目光,许秋又补充了一句:“应该没什么问题。”
“太好啦。”莫文琳开心道。
“刚才我们新发现了非富勒烯和富勒烯受体共混的三元体系,器件性能较二元体系有所提高……大概率可以发表一篇AM、AEM级别的文章……综上,我建议把这个工作的一作给莫文琳。”
魏兴思听完了许秋的汇报,思索片刻,说道:“你都这么说了,一作便给她吧,一篇文章而已,这都是小事。重要的是,这种策略能不能推及到其他体系中,毕竟我们现在手里拿着的非富勒烯受体可有不少。此外,还可以让瑞典冯盛东他们帮忙挖掘一下背后的机理故事。”
“冯盛东老师那边,我让她寄送一批样品过去,至于其他的体系,等我把手里两篇文章写完,我会负责跟进的。”许秋答复道。
其他的三元体系刚好可以利用模拟实验系统进行摸索,现在给体、受体库已经非常丰富了,说不定三元共混体系能给他带来奇迹也说不定。
离开魏老师的办公室,许秋安排模拟实验室开始工作,向三元共混领域进发。
然后,他发现,因为材料种类非常丰富,给受体种类都不止10种,所以一瞬间产生了成千上万个体系,工程量非常大,按照现在的情况,直接摸索的话,得猴年马月才能全部搞定。
本来之前他还想着要不要搞一个四元、五元,弄个噱头出来,现在看来,他想多了,三元都这么难搞,五元要摸索的体系数量估计在十万、百万级别……
许秋只好先手动筛选了一番,确定了优先级次序,把在二元体系中表现出良好性能的材料优先进行性能摸索,比如H22、PBDB-T、PCE10、PCE11这些给体材料,P、ITIC、IT-4F、IEI-4F等材料。
周五一早,许秋和韩嘉莹早锻结束后,走到南区食堂吃早点。
韩嘉莹缓了过来,说道:“往下看,热搜第七。”
“魔都综合大学本科生发表二十余篇SCI。”许秋惊了,魔都综合大学,本科生,二十余篇SCI,这不会是在说我吧……
许秋忙点进去一看,还真是在说他,照片就是前天魔都广播电视台记者拍的他在实验室里工作的照片。
下面的评论一排排的评论都是:
“膜拜大佬”、“666”、“大佬收下我的膝盖”、“博士刚毕业,就发了两篇SCI二区的我泪流满面”……
往后面翻,还有一些长评:
“实名羡慕,只有混科研圈的人才明白,SCI文章数量都是虚的,质量才最重要,许秋发表的文章一半都是影响因子破10的期刊,其中AM、NC、EES都是行业内的顶刊。”
许秋美滋滋的看着吃瓜群众们的评论,今天的食堂师傅烙出来的鸡蛋饼都格外的香甜。
按理说网上键盘侠还是挺多的,什么下面新闻都会有键盘侠指点江山一番,不过许秋往下滑了很久都没有看到喷子,也许是黑他没什么利益,也许是有组织在帮忙控评,当然也可能是自己太NB了,别人喷无可喷。
“师兄,你也上逼乎热榜了。”韩嘉莹看到了课题组群聊里段云分享的链接,段云平常喜欢到各大论坛聊天吹水,逼乎就是他常去的地方。
问题刚挂出来不久,就被顶在了热榜的第二位,新增回答都是+999。
有圈内人认真回答问题的,首先表示了对许秋大佬的膜拜,然后向人们科普许秋发表的AM、NC等期刊在学术圈的地位,还有本科二十篇SCI是什么概念,最后挂上了自己的成绩,魔都交通大学博士四年级,四篇一作,一篇CM、一篇CC、一篇ACSAMI,还有一篇AFM,加上挂名二三四五作,一共十一篇,自己刚刚毕业转行入职了华威。
也有抖机灵的,还有各种营销号、牛鬼蛇神们的跑了出来蹭热度,什么“老牛聊志愿填报”、“全佛仙人”、“凉酒”、“老吴谈创业”之类的逼乎大V,援引着各种数据,表明许秋是多么多么的牛。
看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的,不过许秋作为当事人,还是能看的出来他们写的比较外行,给吃瓜群众们看个乐呵还是行的,经不起仔细推敲。
许秋犹记得之前见到的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对XX大V取关的呢?”,路人的回答是“当他聊到了我熟知的领域时。”
人的精力都是有极限的,能够精通一个小的领域已经殊为不易,要是一个人经常跨界,这个人要么是气运之子,有系统金手指之类的东西傍身,要么就是大忽悠。
这时,许秋上热搜、热榜的消息在班级群里也传开了,就连跑到漂亮国的室友陶焱,也给他发来了祝贺消息。
许秋在班级群看了一会儿同学们的评论,然后壕气大发,包了个一百块50个的拼手气红包,感谢了下同学们,接着就继续默默潜水。
他又不打算当网红,这种事件要是没有后续曝光,过不了多久就会沉寂下去,都是虚名罢了。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终究还是要在科研领域中的奋战的。
PS:今天万更,本月月票已经破千,感谢各位老铁们的支持。
PS:当前欠更3W2,已还2W2,还差一万字的更新就要还完啦,争取这周搞定,嚯嚯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