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想想还挺刺激(求订阅)
晚饭后,邬胜男的实验已经完成,她没有急着回邯丹,留在了张疆继续写她的两篇文章,一篇计划投AFM的综述,一篇计划投ACSAMI的实验工作。
一般来张疆这边的小伙伴都喜欢晚上赶末班车回去,一方面是早一些的校车会因为遇上晚高峰而堵车,可能要多花费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张疆不会被魏老师抓,偶尔划划水也无妨。
许秋晚上还有实验计划,要投两个合成反应,I-2F和I-2Cl的第三步反应,今天他没打算返回邯丹,计划再次在张疆留宿一晚,他仔细想了想,张疆的这张床好像就许秋自己和陈婉清学姐两个人睡过,这也算是字面意义上的“同床共枕”了,只是不在同一个时间。
说起来,张疆微分析楼整栋楼除了魏老师课题组外,也就是万有声课题组比较活跃,不过万有声的实验室里可没有床,虽然他们部分学生是长期留在张疆校区的,但是他们在张疆校区申请了宿舍,不需要睡到实验楼里。
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这栋楼晚上就只有一个活人。
晚上,一栋不知名的实验大楼中,散发着绿油油光芒的走廊,空气中弥漫着莫名的味道,周围只有自己一个活人,在这里休息一晚上,想想还挺刺激。
许秋拿起手机,指了指屏幕,邬胜男点点头,表示不介意,他便戴着耳机接听了学妹电话。
“师兄,今天的实验做的还顺利吗?”
“目前一切都很正常,你的两个反应H21和H22我们都帮忙处理好了,现在正在进行氯仿索氏提取。”
“太好啦~”
“对了,之前你不是要尝试PBDB-T体系吗,后来怎么没做呀。”
“当时购买单体原料的时候,深城那边说暂时缺货,让我过段时间再联系他们。”
“行,那别忘了跟进一下,学妹找我……是文章的事情?”
“嗯呐,我的审稿意见答复文件已经写好了,魏老师让我先发给你看看。”
“发过来吧,不用挂电话,我直接在线帮你改。”
“好嘞~”
“首先,感谢的方式要多元化,让审稿人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嘛……”
“第一个审稿人的第四个问题,我们既然已经回答的这么详细,完全可以把这段答复的话稍微修改一些,放在正文中,毕竟审稿人的意见,最核心的作用还是完善我们这篇文章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文章中落实,就尽量体现在文章之中……”
“第二个审稿人第三个问题,他们的说法不对,可以和他们argue(争论)一下,不需要完全顺着审稿人的意思,嗯,这里引用一篇文献吧,我找找……找到了,DOI号是anie.201210944,我直接在SDS上显示,三乙胺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有毒,误吞咽会中毒,会烧伤皮肤,其蒸汽会强烈刺激眼皮及粘膜,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和爆炸危险,有强烈氨臭。
“又酸又臭的,为啥我想到了螺蛳粉……”
许秋吐槽了一句,然后果断用上了防毒面具,一个乙酸酐就已经够酸爽了,现在又来一个。
他可没兴趣亲自体验一下什么是“强烈氨臭”,犹记得高中化学实验的时候,有同学把氨水打翻了,然后那个味道弥漫了整个房间,学生都被紧急撤离了……
与之相比,微波炉焗榴莲、高压锅炖*,这种级别的生化武器,实在是太LOW了一些。
许秋也不清楚为啥高中化学的实验会用到氨水、浓硫酸这种危险试剂,他觉得随便搞点颜色变换,或是生成漂亮沉淀之类的反应,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不是挺好的嘛,干嘛非要玩这些酸酸碱碱的危险东西。
而且一些化学老师做实验比较生猛,因为某个特殊的年代,人才出现了断层,很多N线城市的老教师,并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就匆匆上岗。
他就听说有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验,然后把酒精灯弄翻了的,前桌同学眉毛都被烧掉了,好在没有毁容。
其实化学老师的问题,一般也不大,毕竟出现问题的还是少数。
更严重的问题是英语老师,很多小初高英语老师的发音都不标准,教出来的学生自然都是带着方言口音的,而且有些地方小学甚至没有英语课程。
语言这种科目没办法速成,而英语又是高考科目之一,出身在落后地区的学生天生在这一块就是短板。
配好乙酸酐和三乙胺的混合溶剂后,许秋把剩余的几克反应物B加了进去,只留下一百毫克之后做表征用。
接着,许秋保持反应瓶内的氮气氛围,用一次性针筒将乙酰乙酸叔丁酯,经由橡胶塞注入两口烧瓶反应瓶中,然后常温搅拌过夜。
这时,另外一边的减压蒸馏装置也进行的差不多,蒸馏烧瓶已经见底,牛角管那边也几乎没有馏出物出现。
比想象中的用时短了一些,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许秋在接液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有白色晶体析出,过滤得到反应物C。
从产物的样式来看,氟化反应应该是一次成功了,毕竟之前的反应物B是苍红色,现在反应物C已经变为了白色晶体。
这步的产率在60%左右,还算可以接受,因为他知道肯定有不少反应物是留在环丁砜溶剂中的。
许秋在真空烘箱中快速将反应物C烘干,然后按照投反应物B同样的方法,将反应物C投了第三步反应。
一番折腾,等许秋收拾好实验室的残局,关停实验室然后返回A501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凌晨十二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