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学术圈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求订阅)
下午,许秋用U盘拷贝好毕业设计,找魏老师修改。
“嚯,一共120页!”魏兴思感慨了一句,随后盯着许秋看了看,饶有兴致的说道:“你这是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了进去呀。”
“是啊,”许秋点点头,解释道:“包括我早期的四个工作,都是关于富勒烯体系的。”
“怎么着,想要搞个大新闻出来?”魏兴思笑着问道。
“是有拿去评优的打算。”许秋回应道。
“不过这么长,得看到什么时候啊,”魏兴思滑动了几下鼠标滑轮,停在了毕业设计的目录上,一边查看,一边说道:“你有给课题组其他人看过嘛。”
许秋“嗯”了一声,继续道:“我写完之后,先和韩嘉莹一起修改了一遍,后来又让课题组其他人帮忙,每人负责一个章节,再次过了一遍。”
魏兴思想了想,说道:“行,那我就挑重点看,不一句句仔细的看了。”
许秋点点头表示理解,这次和之前SCI论文改文章不同,发表的SCI论文魏老师是挂着通讯作者的,如果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魏老师就是首要责任人;而像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设计,更多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论文负责,导师只是指导实验以及文章写作。当然,到许秋这种程度,已经不需要魏老师的指导了。
事实上,就算是评审专家,在评价一名本科生毕业设计好坏之时,哪怕是只有二三十页的文本内容,也不可能全部认真看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便看看标题、目录、图片、格式这些,然后凭借看到的部分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再结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最后对毕业设计进行打分。
魏兴思看完目录后,接着转到摘要、结论这些重要的部分查看,他一共看了四十多分钟,没有找到什么明显的问题,总体评价道:“完成度很高,工作内容丰富,格式也非常标准。”
“好的。”许秋心中安心不少,毕竟就连平常一向严苛的魏老师都给出这般高度的评价,证明他写的确实非常好。
最后,魏兴思也没能免俗,翻到了致谢的部分,足足看了两三分钟,不由得点头道:“描写的还是非常的符合事实嘛。”
许秋挠了挠头,尴尬笑笑,内心吐槽:“您心里没点数嘛?”
返回216,许秋又花费一些时间大致浏览了一遍毕业设计2/s。”
这个就是冯盛东的疏漏了,许秋没有做过TAS测试,确实也不知道具体强度单位是什么。
综合看来,这位审稿人应该是一个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对有机光伏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
按照以往审稿的经验来看,许秋推测可能是编辑开始只送审了两个专家,一个是材料方向的,另一个是机理方向的,结果收到一正一负意见,于是又找来一位资深专家进行仲裁。
资深专家出具了大改的意见,因此最终编辑也给出了大改意见。
接下来,许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回复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审稿人的大部分意见,并在文章中做出对应的修改,至于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的,要等下午和冯盛东老师联络之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