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交趾镇
一是清化城以及清化朱江与马江之间的领土归属问题。
按照大明的意思,越北应该以朱江为分界线,处于河口的清化城,也在割让的范围内。依据则是朱江较短,界限清晰。
当然,这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河流长短,并不是划分边界的依据。至于界限清晰,马江和朱江,都没什么差别。
所以说到底,还是大明想扩大领土。
当初大明发布禁越令,是以马江为分界线的。所以在马江以南,仍有不少越人定居。越南官府,也一直对当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今割让,自然是以马江为分界线。
但谈判是建立在国力基础上的!越南只是大明的附庸与傀儡,即使理由再充分,也不能说服大明。所以南峰直接让明军进驻清化城,封锁朱江一线。
以致割让协议,完全按照大明的意思执行。
第二个是顺化明军的兵力争议。大明认为,顺化国都意义重大,所以驻守的明军,应该是五千人。同时另外招募的越南本土城防军,也听明军指挥。
虽说大明的理由是,越南指挥官的战术落后。但本质上,还是为了控制越南。
所以这拒绝,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越人和明人简单的交流,还是没有妨碍的。
这借口,就显得比较苍白无力。
不过做这决定的,主要是阮文诚、范文登为首的阮朝旧臣。他们一直打着匡扶大越的名号,收拢那些忠于阮朝的臣子。不管他们是真的忠君爱国,还是刻意笼络人心,这拒绝的姿态,是一定要做出来的。
否则‘匡扶大越’的大旗,就不好用了。
在这些事上,投靠大明的陈文纪、阮文名两人,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替大明发挥作用。但事实上,这是大明刻意而为。毕竟陈文纪、阮文名两人,是不属于阮朝这个体系内的。因此他们在越南朝廷的地位,其实比较尴尬。
就算他们拉拢一批心向大明的官员,但力量实在有限。让他们站出来为大明说话,也会被那些高举义旗,忠于阮朝的官员,用唾沫星子淹没。
再加上割让国土一事,听起来就和卖国差不多。所以听上去,很影响名誉。并且越人在数次脱离中原王朝的版图时,就渐渐培养出了独立的民族意识。虽然只局限于读过书的士人阶层,但他们是维护阮朝统治的基础。
而越南朝廷,又尽是这些士人。
因此陈文纪、阮文名若是一力支持,在阮朝的地位,就更尴尬和被孤立。
这样一来,对大明有害无益!
因此大明要用一个诱饵,让他们主动浮出水面。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将他们不费吹灰之力的一网打尽。
阮文诚与范文登,就是这最好的诱饵。
南峰不让廖青对他们动手,就是起了这样的心思。
在解决了这些分歧后,大明和越南,以极快的速度,签署了割让协议。交趾镇,也成了越北的新名称。升龙城,则成为交趾镇的治所。
要知道,‘交趾’一词,最早起源于秦始皇设置的交趾郡。后来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又在越南北部,分社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大明恢复它的古称,显然有重大意义。
各种善后事宜,也同步进行。
由于马江以北,早被大明占领。所以割让协议,对这里的影响不大。除了行政区划,有所调整以外。其它的,都和割让前相同。
稍稍有所麻烦的,就是生活在马江和朱江之间的越人。虽然久经战乱,但这里,还是生活了四万多人。并且因这里紧邻大明的控制区,所以各种贸易走私,十分猖獗。由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使不少失去土地的贫农,迁入此地。
那样的话,很可能会大规模激发越人对大明的仇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