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战火暂熄(三)租借仰光
当时暹罗东部、真腊北部,都是南掌的疆土。但分成四个政权后,他们相互之间的龌蹉与间隙,比暹罗和真腊还要深。这也使得暹罗能轻而易举的降服四小国。
如今南掌的威名不在,百姓们,也都缺衣少食。各小国的国库里,也是粮草寥寥。便换个法子,将境内的矿产与森林资源,都一股脑的卖给大明。
各国空落落的国库,也多了一笔收入。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增进大明与己方关系的目的,又可以让大明,卖予己方火器。因为军火交易,不仅仅是价钱的关系,还涉及到政治利益。
大明卖给他国火器,首先就考虑到这层关系。
所以小国就是想买,大明也不买。
并且想买多少,还要看大明卖多少。这次五国送钱送粮,很合大明心意。便按照钱粮的多寡,卖于不等量的火器。恰好体现出了大明分别对待的外交关系。
最终大明狠狠的赚了一笔,各国也欢欣鼓舞的拿到火器。面对暹罗时,也不用日夜惶恐不安。虽然和暹罗相比,大明才更具威胁。大明大明和他们没有陆上边界,即使掌控了越南,也没有将触手伸入他们的地盘。
反而在商贸上,给予了很多便利。让各国皇室,得到了不少好处。
再加上此次合攻暹罗,让他们终是摆脱了暹罗的掌控。所以对大明的好感大于忌惮。
以致各个都低声下气的抱紧大明的大腿,就怕比别国慢了半拍。
缅方代表听闻这火器交易,也有心分一杯羹。毕竟每次让大明卖火器,总会求爷爷、告奶奶,十分不易。如今有这个时机,自然不能放过。
便加紧和国内沟通,阐述利弊,让其拿出能让大明动心的条件。
于是在第二轮谈判开始的前一天,缅方代表,再次找到夏冰。这次他没有再提丹那沙林的归属问题,而是拿出最大的底牌--租借土地。
作为新兴的海上大国,大明是非常迫切的在各地建立商港。缅甸在上次内忧外患中,就把勃生、仰光、勃固、毛毯棉四城,定为通商口岸。且贸易对象,只针对大明。
这就使缅甸的市场,成为大明专属。即使缅甸的人口不算多,百姓也不算富足。但上流社会,还是十分贪图享受的。大明只需要多售卖一些奢侈品,就能赚取很多的钱财。
但和租借区相比,通商口岸,仍有很多的限制。比如每天的通关总量,就为越加繁盛的明缅贸易,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枷锁。因此,大明不止一次提出租借的要求。
只是权衡利弊后,都被缅甸硬着头皮拒绝了。
如今为了讨大明欢心,缅甸主动提出,将仰光河以南方圆二十里地,租借给大明。要知道,仰光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有三条河流,绕城而过。还紧靠大海,连河互通。
尤其是狭长的海湾,是商船良好的避风港。
在很早之前,仰光就凭借便利的地理优势,发展成重要的沿海城镇。近些年,得益于大明的海贸繁盛,仰光城更加繁荣,人口也越来越多。
缅甸愿意在这里划出一片租借地,倒真符合大明的心意。
但受限于大明的表面功夫做得极好,缅甸又有求于大明。便在缅王孟云的授意下,保持沉默。这就使得缅甸和大明在阿拉干的事情上,达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
那就是大明在民事上,和阿拉干人断开联系,保住缅甸的颜面。为了做出样子,大明还特意对阿拉干实行贸易封锁。但凡大明商船,都不准在阿拉干停靠。
就是附近的村落,也实行后迁政策。使得与阿拉干交界的二十里地,成了人为制造的无人区。阿拉干人,也很难从缅甸内陆得到一丝一毫的物资补充。
流入当地的大明商货,也就很难借阿拉干这个跳板,不受限制的倾销缅甸。这也是大明为何让缅甸开放通商口岸,并为仰光租借区心动。
为了投桃报李,缅甸也像不知道阿拉干的割据势力一样,不管不问。以前对金彬的恐吓性言论,也在缅甸官面上,销声匿迹。
便在稍稍接触了一番后,双方又归于平静。
此次缅甸正是看出了大明的需求,才将仰光河以南二十里,租借给大明。虽然那地方,并不是传统的城区。但以大明的基建能力,早晚会将其打造成繁华似锦的新城。
这从新山市的从无到有,嘉定港的繁荣昌盛,就可以窥见一斑。
只不过,缅甸到底不是战败国。所以仰光的租借区和越南的租借区,有很大的不同。其一自然是面积赶不上越南的租借区。其二则是自主权上,大明受到很多限制。比如驻军,就不被缅甸所允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