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大爷祸害的就是你
所谓的瑞士奥斯汀斯精密设备公司,当然是郭逸铭在背后策划。
他之前在是否从现在开始就升级国内设备制造业,尤其是精密设备制造业的水平,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思考,他还是决定赶早不赶晚。
原因很简单,电子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精密制造业的支持。
但在这一块,国内即便不说是一片空白,也远远不能给他以强力的支持,让他实现心中的野心。
郭逸铭作为一名电子行业研究人员,对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非常熟悉。
应该说,国内在电子设备制造这一块,一直还是很重视的。数十年来,国内投入重金,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重庆等几个主要的电子工业发达的地方,建设了数十家电子设备研究、生产单位,也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不断追赶。虽然大部分领域还落后于国外,但在部分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个别项目上还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一说。
高端对高端,普通对普通。国内最好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家只针对科研、教育单位提供先进设备,从来没有大规模市场推广的想法。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国内各个科研、生产单位,并非独只半导体设备制造业才是这样。
这些集中国内最高科技水平研发出来的先进科技产品,除了在科技大会上拿一个奖,大多数都被束之高阁,或者少批量给国内的科研教育单位生产一点,从未进入市场运作。
当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半导体企业一方面得不到国内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家的足够支持,另一方面也确实国产不如进口,再加上一味追高求新的心理作用,于是几乎所有的电子厂全都是从国外引进整套生产线。这就使得国内的电子设备制造水平始终达不到产学研良性循环,更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到90年代,当国外的电子企业进军中国,每进来一个企业,他们通常都会选择国内同行业最顶尖的企业,与之合资、合作。当合资协议一达成,他们立即取消该企业的自有研究机构,改从其本国总部研究机构获取技术,并直接从国外引进全套生产线。如果国内合作方不同意取消研究机构,他们便以研发投入太大、成本太高为由,威胁终止合作项目,要从国内撤资。
这个时候,国内思想已经在开放中尝到了甜头,引进外资成为一项地方政治任务,和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面对外资的威胁,地方政府负责人常常因为出于自身政治资本角度考虑,往往答应对方的无理要求。
不到十年时间,国内各大龙头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多被废得一干二净。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国产半导体设备制造业也迟迟无法发展起来。直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国内表面上是世界工厂,实际上都是买的国外的生产线。电子企业除了花费数十亿美元的昂贵价格去购买国外生产线,仍然买不到好用的国产半导体制造设备。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产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近乎于零。
郭逸铭的研发、生产,都大力仰仗国内支持。如果国产半导体设备制造能力无法发展,甚至还不断倒退,那他就是记了一肚皮高新技术,又有什么用呢?
可美国的威胁又实实在在,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他思来想去,只有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暗中另起炉灶搭起一个所谓的瑞士精密设备制造公司,跑来中国投资。然后以这个公司的名义来进行设备制造技术的升级,从而为自己提供性能足够满足需要的高等级半导体制造设备。
这个公司可不是搞什么精密机床制造,而是精密半导体设备制造。
瑞士精密制造设备公司未来的主体业务,就集中于国内市场,兼顾国际市场。既然市场重心落在了国内,也就不怕美国发现以后发飚——即便它发飚又怎么样,难道它还能跑到中国来把设备制造公司给拆了不成?
郭逸铭前面耍的那些花招,可不是做给美国看的,而是为了迷惑国内方面,让国内以为他和这家公司没有联系。
对于美国方面来说,它追查瑞士奥斯汀斯精密设备公司的背景时会发现,它的控股方是香港龙势德资产管理公司。而这家管理公司注册于瑞士,但它的股东却来自一家中东的空壳公司,再顺着这家中东的空壳公司追下去,会发现资金来自于中国国内。如果美国方面还想继续追查下去,除非国内方面给他们提供方便,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说,国内真地给提供方便了,美国方面会发现,资金源头原来不在这里,而是在瑞士。等他们在跑到瑞士,并且说通了瑞士政府让他们查阅档案,他们会发现这里也不是源头。瑞士的这家商贸公司,又是由一家东欧国家注册的企业投资成立……
郭逸铭一共用现金方式准备了几十个空壳公司,遍布全球亚非拉欧美,一个串一个。这些注册地有些还是来自于美国的冷战敌对集团。想要顺利查账,它至少要等到苏联解体。如果真的被追急了,郭逸铭大可以斩断控股链,让美国方面查无可查,不得不空手而归。
只是为了保险,这家公司花的时间太长了点。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让这家专门用于半导体设备制造的马甲公司才从无到有。投资落地也需要时间,厂房建设、设备购买,400万美元只能作为启动资金,要想建设成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基地,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郭逸铭暂时也没法把目光集中到这边,因为他在日本这边投入的精力,已经结出了果实。
这可是他在当初与DEC联手进行个人计算机研发时,就已经动了的心思,并在随后一直持续地关注着日本方面。但直到81年1月初,D那样排斥其他同行进入这一市场,日本的内存厂商也找到了更大的突破口,以其低廉的价格,首先成为各大低成本拼装机的首选内存供应商。
此后兼容机份额也被日本人攻下,再下来是走高端路线的品牌机也开始吃不住劲了,在利益驱使下,也开始大量采用日本内存,从而上演了一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剧码。
日本内存生产厂家大发横财,前期的艰难努力,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当然,虽然日本国民同样为国家半导体工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牺牲,但收获这个果实是VLSI联盟,而不是普通国民。他们仍然要靠辛勤劳动,来为自己挣得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资。
美国内存生产商全面沦陷。
仅有DEC还坚持精品策略,始终咬住不松口,继续采用美国内存生产厂商提供的优质内存作为C/R81的标准配置。
奥尔森同志一如既往的天真可爱,但郭逸铭同志可是毫无节操的家伙。
他深知劣币驱逐良币,是市场的必然规律。同时他也没有现代美国人的傲慢自大,宁愿放弃内存市场,也没想到把战火引到日本。他早早就指示霍克,高调宣布,西部计算机公司将在日本建立内存生产厂,以日本廉价、高效的人力资本,研发并生产质优价廉的计算机半导体内存。
既然日本内存条注定要像历史上一样,最终占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那他与其在外咬牙切齿,还不如奋勇冲进去,从日本人口中抢肉吃。再不济也要当一根搅屎棍,和日本半导体生产商在日本岛上打内战,把半导体存储器的价格杀到血流成河,大家都无利可图,最后一拍两散。
一通乱搅下来,就算不能把日本内存厂商拖得内出血,生活不能自理,也要他丫的挣不了大钱,延缓日本经济崛起的脚步,以为郭逸铭接下来的计划服务。
他也不怕自己乱来会让日本政府发怒。
反正西部计算机公司是货真价实的美资企业,是日本的太上皇,它还敢把西部计算机公司堵在国门外,不准他进来不成?
小样的,大爷祸害的就是你!